•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我校博士后工作三十年取得丰硕成果

时间:2016年03月05日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新闻中心讯 三十年来,我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后中有350人留校任教,占全校教师的12.6%。留校博士后中有70%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学科领军人物。
这,仅是我校三十年博士后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中的一组数据。

复旦大学是全国首批设站单位之一。三十年来,学校积极实践与探索,勇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博士后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为吸引、培养和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为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

拓宽培育渠道 打造高质队伍

据统计,三十年来,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从最初的4个发展到35个,基本涵盖学校一级学科。博士后招收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5年11月,已累计招收博士后4254名,出站博士后3240名,目前在站博士后1014名。出站博士后中涌现出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高水平师资的后备军。博士后培养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世界上大部分一流高校教师都曾从事过博士后研究。我校把具有海内外博士后经历作为进校执教的门槛,通过博士后培养规避“近亲繁殖”,促进学科交融。30年来,学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后中有350人留校任教,占全校教师的12.6%。留校博士后中有70%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学科领军人物。

——高水平科研的中坚力量。在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组建的科研团队中博士后占比超过50%。近10年来,我校博士后在站期间共发表了SCI论文1500多篇、CSSCI论文2500多篇、SSCI论文130多篇、论著400多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7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50多项,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35项。近3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中博士后约占1/3。

聚焦重点领域 服务国家战略

长期以来,我校博士后在国家科技重点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以国家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数学博士后彭实戈院士,他在博士后期间“关于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研究, 是构成他1995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主要工作。

物理学博士后张卫教授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微电子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研究成果在2013年Science上发表,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该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原创性成果。

在站生物学博士后靳大庆以第一作者在2014年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该成果为进一步探索前列腺素信号与人类先天性心脏病及人类纤毛疾病的相关性提出了新思路。

而在人文社科领域,我校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纳不同学科的博士后组成团队,瞄准国家与上海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战略和对策研究。

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博士后团队所做的《数据主权系列报告》和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团队所做的《关于金砖国家贸易便利化研究》等建议获得中央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其中,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的《中国应力主倡导建立“全球网络空间互不瞄准协议”》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访美期间也有提起。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团队的报告不仅主要内容写入了2013年金砖国家德班峰会公报,而且为2014年金砖国家巴西峰会提供了一系列资政建议,相关报告为我国外交部全文采纳。

针对上海自贸区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发展需要,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团队所提出的“关于充分把握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契机,切实加强服务贸易领域金融支持力度的建议”被评为2014年度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其团队成员还参与了上海市十三五规划金融部分的撰写。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

2015年年末,喜讯再次传来。五年一次的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化学、基础医学、理论经济学、临床医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共14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优秀率全国高校第二。据学校博士后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我校在历次全国综合评估中都取得不俗成绩。2005年,4个流动站评为优秀,优秀率全国第一;2010年,9个流动站评为优秀,优秀率全国第二。

30年来学校在博士后管理工作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出台了20余项相关制度,形成了学校、流动站和院系三方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协调共促的管理机制。

学校以国家计划为引领,不断提高博士后国际化水平。2012年开始,我校将流动站建设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支持博士后的海外引进、派出和国际学术交流。三年来,学校引进海外博士后66名,其中外籍36名,是过去27年总和的1.4倍。如今,我校首批派出的博士后已圆满完成科研任务按期回国,并得到国外合作导师的高度评价。同时,学校每年资助近50位博士后赴海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学校对博士后实施分类管理,并创造性地建立冠名博士后制度。物理学流动站设立了以谢希德先生冠名的“希德博士后”项目,吸引了一批具有海外高校助理教授职务的优秀博士进站研究,并给予优厚的薪酬待遇。

学校积极筹措经费,提高博士后待遇。2002年,为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高质量,我校率先尝试学校和导师共同配套经费的资助模式。2006年起,学校为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费,2009年起又为博士后缴纳住房公积金。2013年学校大幅度提高博士后薪酬待遇,增资100%,目前学校每年投入博士后经费达5000多万元。

此外,学校还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关心博士后,让博后们在复旦安心扎根。譬如,学校配套有专用的博士后公寓,满足不同类型的居住需求。在子女入学等方面,博士后享有与本校教职工同等待遇。

芳华三十载,硕果盈满枝。2016年,又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学校博士后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校博士后工作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解决制约博士后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为核心,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我校博士后工作上新台阶。

(封面制图 钟凯旋)

文章热词:成人高考
上一篇:新闻学院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讲座
下一篇:我校校友田博之获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荣誉
(作者:佚名 编辑:复旦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