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追授钟扬同道“上海市良好共产党员”称号

时间:2017年12月18日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12月9日举行会议,赞成追授钟扬同道“上海市良好共产党员”称号。钟扬同道生前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他身上集中表现了一名良好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品质。会议指出,学习钟扬同道先辈事迹,要树立更增强烈的家国情怀、更加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奋斗的精神和毅力,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激发壮大精神力量。

钟扬同道是扎根中国大地成长起来的一名科学家和人民教师,是践行“四有”好先生要求的楷模,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良好代表。他抱定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奋斗,毕其一生科研报国、艰苦援藏、教书育人、实干担当。他的事迹感人肺腑,品德激荡人心,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他对党无比忠诚,对科研无比执着,对门生无比关怀,对事业无比热爱,以超乎常人的精神和毅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钟扬:播种将来的时代前锋

那个总是在工作、总是在奔波、总是憨厚笑着的钟先生,走了。

那个总是想着他人、总是想着国家、总是想着将来的钟先生,走了。

9月25日早晨5点多,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钟扬53岁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

“这辈子,一小我留下的不在于多少论文、奖项,而在于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事。”钟扬生前曾说。而他的故事里,是16年间在西藏行路50万公里的足迹,是最高攀登上6000多米雪原采集的4000万颗种子,是为西藏高等教育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坚持近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是30年教书育人培养的一批又一批门生,还有那“吃着最苦的苦,却为人带来最多快乐”的人格力量……

艰苦援藏、不畏艰险,教书育人、无私播种,一生追梦、不曾停歇。不少人评价钟扬,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一样平常人100岁都做不完的事。他扎根祖国、科研报国、以身许国,在时代浪潮中先行、开拓、奋进、担当,在很多人心中,早已树下了他用生命书写、用精神铸就的丰碑。

“只要国家必要、人类必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

“一个基因可以救济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作为一名植物学家,钟扬深知,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小我类将来。他将种质资源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之一,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珍爱。

青藏高原拥有国家最大的生物“基因库”,有1000多种特有种子植物,这些珍稀植物资源对于国家发展、人类命运都意义非凡,但因为高寒艰险、环境恶劣,植物学家甚少涉足,这个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也因此从来没有被盘点过。如何把这个最大的生物“基因库”真正建立起来,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雄厚“基因”宝藏,成为钟扬一生的执着。从2001年起,他十几年如一日,在雪域高原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上千莳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弥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他和团队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掏出抗癌成分;他们在雪域高原追踪数年,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他带领门生花了整整3年时间,不顾重重险境,终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悉数登记在册,还通过研究,找到了可在制香功能上替换巨柏的柏木,从根本上为珍稀巨柏筑起了珍爱屏障……

“海拔越高、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越坚强。”钟扬把本身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下生长,但更有韧性。他的门生拉琼回忆过如许一段经历:“我们在珠峰大本营预备继承向上攀登,钟先生出现了紧张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伤害。大家建议他待在帐篷里等,他却说‘你们能上我也能上,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那一次,他们最终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分布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

《藏北的窗》是钟扬的一篇工作日记,里面有如许一段记录,“午夜,一阵胸闷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急忙唤醒同屋的博士生老王,说‘开点窗吧’,他应声起床。阴郁中,却听‘哐当’一声巨响,一股寒风扑面而来——糟糕,老王把整面窗户从二楼推了下去……”类似如许留宿条件的艰苦只是钟扬在西藏工作艰苦的点滴之一。数年来,他的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荒凉的地区,经历了无数生死一瞬的艰险。峭壁上蜿蜒的盘山路,曾有巨石滚落砸中他所乘的车;在荒原里迷路,没有食物,几近绝望;在田野的干粮就是难以消化但扛饿的“死面团子”;没有水,就不洗脸,没有旅店,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突遇大雨冰雹就躲在山窝里;为了保障搜集到最周全的植物遗传信息,披星戴月赶路,一天奔波七八百公里,天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很分外的名字——“钟勇敢”,由于不管多么伤害,多么困难,只要对研究有帮助,钟扬就勇往直前。

他的门生耿宇鹏回忆,“一次外出采样,钟先生说去阿里。我们都提出质疑,阿里太高、太苦,而且物种较少,费力一天也只能采几个样,别人都不愿去。假如去物种雄厚的藏东南,条件又好一些,而且很快就能完成采样数量。钟先生却说,正是由于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钟扬深知,西藏的每一个特有物种都对国家有紧张价值。

“去过西藏一两次的人都会知道高原反应的厉害,但是钟扬坚持了十几年。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沉下心来把在上海、在复旦的科研和学识输送到民族边远地区,不是去办几次讲座,不是去做几个项目,而是深深扎根,矢志不渝。他是真正爱国的,爱她的每一寸地皮,正是这种至诚热爱让他不畏艰险,让他能坚持下来。这种精神值得广大科教工作者深刻追思和学习!”一位院士在追思钟扬时说道。

“生命就这么长,要把最珍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必要的地方。”

记录钟扬西藏采种子的纪录片《播种将来》在9月26日单日点击量超过了1200万次,而在纪录片片尾,背着双肩包、面容乌黑的钟扬回头憨厚微笑,这个画面已定格在了无数人的脑海中。“我是钟扬,一名来自上海的援藏教师”。这句寻常而厚重的话,是他16载援藏时光的注脚。

从2001年起,钟扬坚持10年自立进藏开展科研,此后更延续成为中组部第六、七、八等三批援藏干部。刚到西藏时,钟扬发现,西藏大学的植物学专业是 “三个没有”:没有教授,先生没有博士学位,申请课题没有基础。更关键的是,先生们也并不信赖钟扬的到来能为西藏大学改变什么,毕竟来的教授一拨又一拨,合作的人一批又一批,都没有帮助他们实现什么科研突破。但他们没想到的是,钟扬却坚守了下来,而且,这一坚守就是整整16年。

16年间,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带出了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带领西藏大门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不仅弥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系列空白,更将西藏大门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门生扎西次仁回忆道:“钟先生当时到了藏大,什么都没说,就是带着我们一路去田野考察。他血压高,身材又胖,刚到西藏时高原反应分外厉害,头晕、恶心、无力、腹泻,但他从不抱怨。天天早晨出门,为了把包里的空间尽量省下来装采样,他就只带两个面包、一袋榨菜、一瓶矿泉水,几乎每天如此。”

2002年,钟扬和同事琼次仁一路申请国家天然科学基金,效果失败了。他安慰琼次仁:“万事开头难,我们明年再来!”在他鼓励下,两人一路总结教训,继承进行高密度的田野考察,高原反应紧张时,钟扬常常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连夜修改研究报告。2003年,申报终于成功了,新闻传来,整个西藏大学沸腾了!这是西藏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天然科学基金项目,极大加强了藏大师生的信念。2005年,琼次仁不幸查出癌症,弥留之际,他紧紧拉着钟扬的手说:“钟先生,我还没有和您合作够啊!”“我走时,您来抬我。”这是一个藏族同胞对于同伙最深的信赖。

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死里逃生苏醒后,第临时间口述让人写下了一封给党组织的信,他说,经过多年在西藏的工作,更加意识到建立高端人才队伍的极端紧张性,他将矢志不渝将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使钟扬出现心脏肥大、血管脆弱等种种症状,每分钟心跳只有40几下。大夫多次向他发出警告:不适合再进藏工作!但他照旧一次次毅然选择了遵循初心,一次次踏上了进藏的路。

“每个门生都是一颗珍贵种子,全心灌溉就会开出盼望之花。”

作为复旦的一名研究生导师,钟扬十分擅长激发门生的科研爱好,在科研引导中严酷而有针对性。他教导门生,“学术规范是做科研的底线。许多科研工作的创新点都来很小的环节,比如青霉素的发现。跳过这些环节,虽然省了时间,但也可能和创新失之交臂。” 在门生选择研究方向时,他会花大量时间和门生深入讨论,让他们赓续接近真正感爱好的点。“钟先生帮我们改一篇论文平均就要花三十个小时以上,在他实事求是、近乎严苛的作风感染下,我们也养成了凡事都要尽力做到最好的思维。”他的门生说。

钟扬招收门生还有一个“特点”,相比有些导师喜好招收基础好、先天高的门生,他却常常招收那些基础并不算好的门生。他曾将一名患“肌无力”的门生毅然收入门下,为他规划适合的发展道路,悉心引导科研,现在这名门生已成为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正沿着钟先生的足迹继承前行。曾有门生因为课题推进不顺,精神几近崩溃,下定决心要退学,钟扬听说了他的情况,和他多次交心,一路梳理研究思路,全力提供帮助,最终引导门生顺利卒业。如许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身边有人诧异,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功夫帮这些基础并不好的门生,钟扬说:“每个门生都是一颗珍贵种子,都有本身的价值,不能让任何人掉队。”

钟扬对门生,总如父亲般关爱。植物学田野考察多,一故意外和伤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珍爱门生。田野采样时有门生缺氧,他不顾本身紧张高反把唯一的氧气袋全程让给门生;偶然连夜赶路,为了不让司机睡着发生伤害,钟扬总是不顾疲惫上气不接下气和司机说话,门生提出换他歇息会儿,他总是笑着拒绝道:你们抓紧时间歇息,我原本就睡的少;为了让门生多睡会儿,无数田野考察的早晨,他冻得嘴唇发紫、强忍着身体不适,夙起做饭、打包;早上的实验室,钟扬也总会风俗性多买几份早饭为门生们备着;由于痛风,双腿几乎已经不能行走,他拄着拐杖也坚持带着门生采样……“钟先生曾开打趣说,在商场,顾客是天主,在我这儿,门生就是天主。”“他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却给每一小我留下了太阳般的温暖,钟先生永久照亮着我们!”他的门生说。

“我有一个梦想,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钟扬分外喜好招收少数民族门生,由于他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尤其难,但培养好了,这些门生回到家乡,就能成为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生力军。十几年间,他培养的门生已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云南等西部省份。由他培养的藏族首位植物学博士扎西次仁已成为西藏种质资源库主任,博士生拉琼已成为西藏大门生命科学系第一位生态学博士生导师,哈萨克族首位植物学博士吾买尔夏提也回到新疆农业大学任教,成为民族地区急需的科研教学主干。

在忙碌的科研教学之余,钟扬还以伟大的热情投入大众科普教育事业。他参与了上海科技馆、天然博物馆的筹建,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任务服务17年。他承担了上海科技馆英文图文翻译和上海天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他照旧最受青少年迎接的明星专家,常常挤出时间办公益科普讲座,他的实验室也一向对中小门生开放。有人问钟扬:“你堂堂一个大教授,干嘛花这么多时间来给小同伙科普?”钟扬回答道:“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要从小培养的,如今让他们多一点爱好,说不定往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

就在去世前不久,钟扬到西藏墨脱最偏远的背崩乡上钞盼望小学,为那里160多名门巴族门生做科普讲座。讲座后,钟扬看到黉舍破败的情况,当即想要捐出10万块钱,可被校长拒绝了,“比起钱,这里的孩子更必要像您如许给他们带来科学的火种。钟教授,您以后肯定要常来呀!”钟扬毫不夷由许诺了,可是一贯信守诺言的他这一次却无法兑现了。

“一名党员,要敢于成为前锋者,也要甘于成为奉献者。”

钟扬曾说,“高原反应的危害要5到10年后才展现,我有一种紧迫感,盼望老天再给我10年时间。”现在,一场车祸残忍地夺走了他所有的时间。

作为一名向导干部,钟扬始终锐意改革进取,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奋进担当。“干事比名分紧张”“有责任,我担着”,这些都是钟扬对同事说过的话。他33岁就担任武汉植物所副所长,成为一名副局级向导干部;2000年,为投身高等教育事业,毅然来到复旦大学做了一名通俗教师。2003年,由于组织必要,他担任了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5年里,他致力于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提拔学术国际化水平、改动研究生培养系统等各项改革。他还作为生态学科重修与中兴的关键人物之一,成功申请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些使得复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地位得到很大提拔。

2012年,钟扬接受组织安排担任黉舍研究生院院长。他紧紧捉住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关键,锐意改革创新,创建了“题目驱动式”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新模式,建立了暑期集中授课的新增课程系统,设立了研究生服务中间、论文写作引导中间,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拔,受到国内偕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钟扬是一个始终与时间赛跑的人,无论何时,他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工作。他一年遨游飞翔次数最高超过170次,偶然密集到一周坐10趟飞机;每次出差都选择最早班飞机,只为上午到达后就能立即开始工作,为了赶早班飞机,好几次深夜睡在机场楼梯间里;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午夜,大门早已用铁链拴上,身高1米8、近100公斤的钟扬,常常跨过链条、再吸肚子,一点点从狭小的缝隙中挤出去;他的闹钟固定地设在凌晨3点,不是用来叫早的,而是提示他到点睡觉;突发脑溢血后,他只住了十几天院就重新投入工作,而当时半身不遂的他甚至连午餐盒都无法打开……

尽管做过多个向导岗位,但钟扬严酷自律、简朴廉洁的作风却从未改变。一条几十块的牛仔裤陪他跋山涉水,一个军用背包用了十几年,肩带早已磨破。在他去世后,一些同事上门看望才发现“钟扬家里竟一向是上个世纪的老旧陈设,简陋的家具,老式的电视机,简直难以和他的身份联想到一路”。和他认识的同事都知道,“钟扬从来舛错职务待遇、收入条件有任何要求,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做事,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钟扬确实用有限的生命做了许多的事,但留给本身、留给家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妻子张晓艳心中一向有个很大的遗憾,家里那张“全家福”已经是12年前的了,一年前,在儿子的多次恳求下,钟扬终于许诺挤出时间陪全家一路去旅游,多拍点“全家福”,可到了出发前,他又由于工作安排缺席了。钟扬和妻子曾约定:孩子15岁前,妻子管;15岁以后,钟扬来管,今年9月9日,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刚过完15岁生日,但钟扬却永久失约了。

“风华五三秋崇德育人桃李天下播种将来,雪域十六载援藏报国胸怀西部常在路上”,追思会上,几十字的挽联道不尽钟扬追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许很多多感人事迹被大家含泪提起。那一天,钟扬八十多岁的父亲对治丧小组提出了家属唯一的“要求”:“我们只盼望在悼词里写上,钟扬是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世间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

这是钟扬生前最喜好的一首藏族诗歌。他一生奔波于改革发展最前沿的上海和高寒的地球“第三极”西藏,用手盘点生物家底,用脚丈量巍巍雪原,用爱灌溉盼望之花,埋头厚植国家将来,把盼望播撒在祖国大地上,像藏波罗花一样平常深深扎根,坚强绽放,为国家和时代留下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文章热词:成人高考
上一篇:作伴青春 播种梦想 复旦大学2016-2017学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
下一篇:复旦大学代表团参加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系列运动
(作者:佚名 编辑:复旦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荐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