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吸取壮大精神力量全国媒体再次集中报道钟扬教授先辈事迹

时间:2018年04月21日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3月24日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间电视台等十余家中间及沪上媒体分别在紧张版面、紧张时段集中报道我校钟扬教授延续援藏16年,带领团队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上采集4000多万粒种子、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多项第一,为西藏地区培养科研人才的先辈事迹。从感人至深的报道中,我们再次怀念钟扬,吸取壮大的精神力量,一同为实现中华民族巨大中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人民日报》

《钟扬的故事——种子篇》

http://tv.people.com.cn/n1/2018/0325/c409065-29887368.html

《钟扬的故事——数字篇》

http://tv.people.com.cn/n1/2018/0327/c409065-29891508.html

3月25日下战书起,“人民日报中间厨房”陆续推出系列短视频之《钟扬的故事》。

3月26日,《人民日报》于头版头条和第9版整版发表长篇通信《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良好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并配发短评《用初心播种将来》。

一个个创举惊动学界!他们追踪整整10年,在海拔4150米处发现了“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的极新生态型;他们采集的高原香柏种子里,已提掏出抗癌成分,并通过了美国药学会认证;他们花了整整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珍爱植物——西藏巨柏一一登记在册,建立起珍爱“数据库”;他们揭示了红景天、独一味、藏波罗花、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他们的“杂交旱稻”庞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提高二等奖,这意味着,万一全球天气发生转变,干旱缺水地区也有机会让农业“平稳着陆”;他还带领团队耕耘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上海海岸生态珍爱打造了新的屏障……

16年来,钟扬和门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莳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将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假如有更多人加入,大概30年就能悉数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肯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门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良好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新华社

 

《种子点亮将来》

https://www.miaopai.com/show/uc1z2nA8qBe6cZ~TV6R3pyJs-JvwBLBcduldWQ__.htm

3月25日傍晚,新华社官方新浪微博“新华视点”发布:“致敬,科学家钟扬!抱歉,我们以如许的体例熟悉您!” 微博附有视频《种子点亮将来》,视频团队一线采访拉琼、张体操、徐翌钦等多名钟扬教授门生,以他们的视角呈现钟扬教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科考之路以及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的育人生涯。

3月26日凌晨,新华社官方客户端“新华全媒头条”接连发表长篇通信《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和评论员文章《让“种子精神”深植广袤大地》。

钟扬的人生,本来可以很自在。

15岁时,钟扬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二十几岁,就成为当时国内植物学领域的青年领武士物;33岁,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辞职到复旦大学当一名通俗先生时,他已是副厅级干部。

可他却选择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一线教学:“生命就这么长,要把最珍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必要的地方!”

有人问钟扬,一天到晚采种子,没有任何面前目今的经济利益,值得吗?

“功成不必在我。”他回答:“假设一百多年之后还有癌症,又发现有一莳植物可以抗癌,但大概因为天气转变,这莳植物已经消散。人们会想起,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彷佛采集过。”

有人问钟扬,还要在西藏待多久,他坚定地说:“不拿到藏大的植物学博士点我绝不脱离!”

——《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

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从“两弹元勋”,到以黄大年、钟扬为代表的现代科研工作者,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拼搏奉献,建立了特出史册的功勋。正由于有浩繁用心苦干的“种子”,中国脊梁才得以屹立,中国精神才得以弘扬,中国创新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才得以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新时代的巨大事业,呼唤千万万万钟扬如许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向钟扬同道学习,发扬“种子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巨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巨大奋斗之中,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让“种子精神”深植广袤大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于头版及第4版转载新华社长篇通信《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并配新华社评论员文章《让“种子精神”深植广袤大地》。

 

《光明日报》

3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头版头条则章《播种将来的追梦人——追记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并于第7版、第9版延续推出《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一直歇》《钟扬的“文艺心”》两篇报道,多角度、全方位胪陈了钟扬教授的追梦人生。

他有许多传奇——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卒业后从无线电专业转行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短短几年就站上这一领域的学术前沿;33岁时已是一名副局级干部,前途一片大好,却毅然摒弃所有职级待遇,来到复旦大学做一名通俗教授;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30余年,学术援藏16年,在雪域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上千莳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弥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帮助和推动了西藏大学的植物学专业从“三个没有”:没有教授,教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申请过国家天然基金项目,到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不仅弥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空白,更将西藏大门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播种将来的追梦人——追记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发表头版头条则章《在高原播撒“盼望的种子”——追记援藏教师、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上)》,并于第2版配发记者采访感言《精神的种子最可贵》。

从2001年起,钟扬开始前往西藏从事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然后又积极投身西藏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在西藏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最高攀登到海拔6000多米,战胜了极端冰冷、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收集高原种子,为高原种质库做预备。

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很多地方留下了钟扬忙碌的身影。不管有多伤害,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去。在田野考察途中,他多次看到过往车辆冲出盘旋的山路,掉下悬崖;没有水,就不洗脸;没有旅店,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大雨、冰雹从天而降,就躲在山窝子里;还有几乎所有类型的高原反应……这些钟扬几乎都经历了,但是他都坚强地战胜了。

——《在高原播撒“盼望的种子”——追记援藏教师、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上)》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分别于头版及第6版发表英文报道"Death of Famed ‘Seed Man’ Plants New Hope "和" Botanist: Long Days,Little Sleep During Study".

“The "seed man's" mission took him to the greatest heights - that is, to the roof of the world - to lead a team collecting 40 million seeds from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pecies.

Zhong Yang often undertook research in harsh environments, where few biologists dared tread, especially Qomolangma, known in the West as Mount Everest.

The botanist also was celebrated as an educator and popular-science communicator, who cultivated a passion for science among the public and potential PhDs before his recent death in a car accident last September.

He was 53.

—— Death of famed ‘seed man’ plants new hope

 

中间人民广播电台

3月26日,中间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于早间“消息和报纸择要”和“消息纵横”栏目分别播出《积极作为肩负起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以“种子精神”投身科学实践成为新时代的前锋者》《他走了,留给将来四万万颗种子——追忆我国闻名植物学家钟扬》等报道,对钟扬教授先辈事迹进行了讲述。其中,前者为《扎根大地,播种盼望》系列报道之一。

原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他坚持援藏16年,把小我和家庭置诸脑后,用举措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53岁的生命虽然短暂,钟扬却用“种子精神”投身科学实践,成为新时代的前锋。

——《积极作为肩负起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以“种子精神”投身科学实践成为新时代的前锋者》

 

中间电视台

《钟扬:大爱情怀 播种将来》

http://tv.cctv.com/2018/03/25/VIDEBj8gNtgPHs3haaAT1fXG180325.shtml

3月25日当晚,中间电视台“消息联播”推出《钟扬:大爱情怀 播种将来》的报道。

报道中提到,作为长江学者、国内着名植物学家,他选择了冷门的青藏高原物种研究方向,和门生采集了上千种特有植物、四万万颗种子,成为国家紧张的生态安全贮备资源;作为全国第六、第七、第八批援藏干部,他帮助西藏大学完成第一个国家天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个生态学硕士点、博士点;作为一名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的病人,他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趁着还能上高原,想多做点事。

在他去世后,全家同等决定捐出悉数138万车祸赔偿金,设立一个培养西部民族地区人才的专项基金;他去世前四天,国家正式宣布高校“双一流”建设名单,他所牵头的“生态学”成为西藏大学唯一入选的学科。

《钟扬:一粒追梦的种子》

http://tv.cctv.com/2018/03/26/VIDEX7Q2D8zplOUcFdRamslR180326.shtml

3月26日晚,中间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钟扬:一粒追梦的种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理网站“国际在线”推出报道《纪念钟扬 雪域高原播种盼望与将来的人》,并对新华社长篇通信《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及视频《种子点亮将来》进行了转载。

钟扬的门生,现任西藏大学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拉琼透露表现,2013年,钟扬先生带着他和另外一名藏族门生,为了探求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在珠峰大本营时,钟扬已经出现了紧张的高原反应,随时会有生命伤害,“你在这个地方等着我们去采,我说我年轻,我是本地人,我是藏族,但是钟先生说你能走我也能走。”

那一次,他们历经艰险,终于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迄今发现的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这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到达的最高高度。

——《纪念钟扬 雪域高原播种盼望与将来的人》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于头版及第5版分别发表人物通信《胸怀大爱,浇灌科学的种子》《一颗种子的初心》,并配评论员文章《时代呼唤更多瞻仰星空的前锋》。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疆域而必须欢迎恶劣环境挑衅的时候,总必要一些前锋者捐躯个体上风,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生长在珠峰的高山雪莲带给钟扬的人生启示,激励他毕生在青藏高原的科研路上见义勇为。

钟扬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梦想还在。分外是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科技界、知识界必要更多像鼠麴雪兔子一样的前锋者,像钟扬一样的善梦者,不畏苦寒,勇于为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美好将来开疆拓土!

——《时代呼唤更多瞻仰星空的前锋》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发表头版文章《像拟南芥一样在科学大地坚强生长》,并配发两篇分外报道《“探界者”钟扬》《将科研种子撒在藏族门生心中》。

在钟扬的科研生涯之中,有一莳植物分外紧张,那就是他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拟南芥。拟南芥有着寻常的一壁,这种细弱的草本植物分布极广,在天然界中几乎随处可见。然而,拟南芥也有非凡的一壁,它总是能在人们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生存,能够在连植物学者都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上坚强生长,生生不息。

这莳植物,正是那些执着的求知者生命的最佳写照。他们就像一棵棵倔强的拟南芥,在科学的大地上坚强地生长,赓续探求旁人未曾涉足的角落。不论探索的过程有多么艰难,也不论探索的成果多么细小,他们都从未摒弃。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探索,人类的知识版图才得以赓续扩张。

——《像拟南芥一样在科学大地坚强生长》

 

 中国消息社

3月24日,中国消息网连发两篇长篇通信《追忆钟扬:一位奔走在青藏高原的“追梦者”》《想念钟扬:逐梦高原 播种将来》。

“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我坚信,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盼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对于钟扬,其实他还有许多称号:“种子猎人”、“植物学家”、“援藏教授”、“科普工作者”、“复旦博导”。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钟扬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莳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储存下了绵延后世的雄厚“基因”宝藏;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出西藏大学第一位植物学博士;攀上了珠峰北坡,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雪莲,这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追忆钟扬:一位奔走在青藏高原的“追梦者”》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于头版头条及第3版发表长篇通信《为使命而生——追记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同时配评论员文章《他激励我们向初心回归》。

 钟扬教授用本身燃烧的生命,完善地解释了什么才是为使命而生。作为良好知识分子,钟扬教授的使命感,充分表现在他在事业面前的那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表现在他为教育科研事业自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勉奉献的高尚情怀。

——《他激励我们向初心回归》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探求钟扬:一颗种子的初心》。

《探求钟扬:一颗种子的初心》

https://www.365yg.com/i6537464273784799757

此外,《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澎湃消息等媒体也分别在紧张版面、紧张时段以等不同序言对钟扬先辈事迹进行了重点报道。

《钟扬·输给时间 赢得将来》

http://www.kankanews.com/a/2018-03-26/0018383389.shtml

3月25日晚,上海电视台消息综合频道“七分之一”栏目播出消息节目《钟扬·输给时间 赢得将来》。

文章热词:成人高考
上一篇:国际顶尖科学家加盟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间
下一篇:校党委书记焦扬探望温哥华地区校友
(作者:佚名 编辑:复旦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